1. SIP简介

SIP,全称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,会话发起协议,是由IETF(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,因特网工程任务组)制定的多媒体通信协议。用于创建、修改、释放一个或多个参与者的会话,广泛应用于CS(Circuit Switched,电路交换)、NGN(Next Generation Network,下一代网络)以及IMS(IP Multimedia Subsystem,IP多媒体子系统)的网络中,支持并应用于语音、视频、数据等多媒体业务,同时也用于Presence(呈现)、Instant Message(及时消息)等特色业务。SIP类似于HTTP,基于IP协议的SIP利用了IP网络。

2. SIP的发展历程

二十世纪九十年代,Henning Schulzrinne教授与人共同提出通过Internet传输实时数据的实时传输协议(RTP,Real-time Transport Protocol),还与人合作编写实时流传输协议(RTSP,Real-time Streaming Protocol)标准提案,用于控制音视频内容再Web上的流传输。1996年,RFC 2543—-第一个SIP规范;2001年,RFC 3261—SIP基础确立, RFC 3262对临时响应的可靠性作规定, RFC 3263确立SIP代理服务器的定位规则, FRC 3264提供提议/应答模型, FRC 3265确定具体的事件通知。

3. SIP的特点

不定义要建立的会话类型,只定义应该如何管理会话。
———-方便灵活地用于交互式游戏、音乐、视频点播、语音、Web会议等众多应用和服务。

SIP消息基于文本,构建类似于HTTP。
——–方便开发人员使用通用的编程语言来创建应用程序,方便读取和调试,

重用MIME类型描述
——–方便与会话相关的应用程序可以自动启动。

重用现有的几个成熟的Internet服务和协议,例如DNS、RTP、RSVP等。
——-很多部分已经现成可用或到位,不必再引入新服务对SIP基础设施提供支持。

对SIP的扩充易定义。
——-可由服务提供商在新的应用中添加,不会损坏网络。网络中基于SIP的旧设备不会妨碍基于SIP的新服务。

SIP独立于传输层,支持多设备功能调整和协商。
———底层传输可以采用ATM(异步传输方式)的IP。SIP使用用户数据报协议(UDP)以及传输控制协议(TCP),将独立于底层基础设施的用户灵活地连接起来。如果服务或会话启动了视频和语音,仍然可以将语音传输到不支持视频的设备。

文档更新时间: 2024-12-04 04:15   作者:月影鹏鹏